清酿酒之家元宇宙 当仁不让的“酿造技艺教科书” | |
汾酒引力波之十二 在世界四大古文明中,中华文明是唯一没有中断消失而延续至今的文明。 这是一个奇迹。奇迹背后有两个密码在支撑: 一个是劳动技艺,一个是思想精神。而劳动技艺是思想精神的源头活水。 劳动是人类之本,技艺是文明之根。 中国的酿酒技艺可追溯到6000年以前,大约在制陶以后。这与山西杏花村出土的最早酿酒器——小口尖底瓮有关(注:另篇专述)。 从酿造技术上来说,远古时代的酒是工艺粗糙的汁滓混合的汤醪酒,非常浑浊,即浊酒。 夏朝以后,崇尚古制,夏后氏认为用浑浊的醪糟酒祭祀,是对神明的大不敬,甚至一度改为“明水”(露水)。 周朝的酒以“清”为尊。《周礼》讲究六饮,以“清”为首。开始追求色清,五齐之“沈齐”又名“造清”。从此,以清为上,成为酿酒技术不断改进的奋斗目标。 其实,在夏朝到汉魏约2200年间,中国的酿酒技术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追求,一种是追求厚重的“浊”,一种是追求雅致的“清”。 就整个历史进程来看,追求“清”是大方向,是主流。因为“清”在色、香、味、格的四维体验上更胜一筹。 以杏花村为源头的清酒酿造,在历史上经过了四个技术改进阶段。 第一阶段是商周的“沈渣法”,第二阶段是春秋战国的“酉鬲滤法”,第三阶段是汉魏的“滤酒法”,第四阶段是唐宋后的“蒸馏法”。 大家熟悉的《北齐书》中记载,武成帝高湛从晋阳给他在邺城的侄儿推荐饮“汾清”,说明公元561年前后,山西杏花村一带的汾酒酿造技艺已经很成熟。中国酒的清香型风格基本上从那时奠定的。 到明清时期,全中国流行一句著名的谚语——“会做山西酒,腰无分文天下走”。这个“会做”,除了指会经营汾酒买卖,主要是指会汾酒酿造技艺。学会了酿造汾酒,就可以走遍天下,风生水起,甚至一生富贵。 这一时期,汾牌走天下,汾烧遍九州。汾艺星火,势不可挡。 中华书局出版的《汾酒通志》和《汾酒史话》里详实记载了明清民国500年间“汾酒酿制工艺在全国的流播”和“山西汾酒及技术传播路线图”,观后令人震惊而感叹。 从夏商周五齐六法的酎酒,到魏晋南北朝的羊羔滤酒,到唐宋金的干和工艺,到元明清的蒸馏白酒;从民国时期率先科学研发的“七必秘诀”,到新中国科学公关的“汾酒试点”和“第一个全国质量管理奖”,再到新世纪“三大原料基因提升工程”和执行“严于国际标准”的内控标准等。可以深刻感受到,汾酒酿造技艺的本质贵在一个“清”字,其不朽贵在一个“新”字。 今天,汾酒酿造技艺已经形成了承古匠宗、科研开新的“一脉三原六工十必一控标”体系,简称“汾酒136101酿艺体系”: 一脉艺史——一脉相传的中国大清香酿造技艺史。誉为“清香祖脉”。 三种原料——岩溶水、基地粮、高海拔曲。誉为“三大基因工程”。 六道工序——磨碎、润糁、蒸糁、发酵、蒸馏、贮陈(亦称一磨、二润、三蒸、四酵、五馏、六陈)。誉为“六艺基本法”。 十必秘诀——人必得其精,水必得其甘,曲必得其时,粮必得其实,器必得其洁,缸必得其湿,火必得其缓,料必得其准,工必得其细,管必得其严。誉为“大师道场”(注:已诞生多位名扬全国、全行业的大师、专家)。 一个控标——严于国际标准的内控标准。誉为“中国白酒史上最严标准”(注:另篇专述)。 从古法传承,到严于现代国际标准,当一套完整的酿造技艺学科体系构建下来,并传道授业解惑、运用到实践中,中国白酒酿造技艺的教科书,舍我其谁? 只有汾酒。 基于此,有人曾总结,汾酒能当仁不让成为中国白酒酿造技艺的教科书,具有不可复制、无可争辩的四大理由: 源头开创性:汾酒是中国白酒酿造技艺的源头、发明者、开创者。 系统标准性:汾酒建立了中国白酒酿造技艺最完善、最先进的学科体系,并严于国际标准。 科学权威性:汾酒酿造技艺的完善和升级,主要由现代科学和科学家们主持操作完成,具有可信的权威性、科学性。 4、推动影响性:汾酒酿造技艺孕育并推动了全国白酒酿酒技艺的百花齐放,历史悠久,影响广泛,在国内外享有盛誉。 (免责声明:本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人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请读者仅做参考,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。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联系删除。) | |
相关链接: (无) 面向省市区: 全国 面向市区县: 全部 最后更新: 2024-07-12 17:24:09 | 发 布 者: 奥特曼穿裤衩 联系电话: (无) 电子邮箱: (无) 浏览次数: 35 |